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上海人大调研垃圾分类,多数居民搞不清“可回收物”与“干垃圾”区别

时下,申城各大居民区正在推进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居民区都有哪些特点?居民不愿意分类的原因在哪里?被居民质疑的末端处置环节现状是什么?

今年3月以来,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围绕“本市生活垃圾管理立法”主题,就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分类收集运输、末端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全流程环节,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实地调研。

生活垃圾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各环节应该如何打通?在大调研过程中,区政府、人大、相关企业、基层一线操作人员等各方面聚焦生活垃圾管理立法,向调研组反映了当前生活垃圾管理工作中亟待突破的若干难点和瓶颈问题。

 

做得好的小区,主要取决于人

 

此次大调研之前,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市绿化市容局联合调研工作组曾做过一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

 

调研统计显示,在给出的不分类原因中,行为转变难度最大的是表示没时间分类的群体。他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考虑到时间永远是稀缺的,所谓“没时间”其实是不愿意在垃圾分类方面投入时间,即主观上缺乏分类的意愿。

 

如何改变他们的意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改掉一个旧习惯的同时形成一个新习惯需要90天左右的时间,在垃圾分类的问题上,从混合投放转变为分类投放,即使是那些明确表示愿意改变行为模式的居民,其间也可能经历多次反复,有案例研究显示,巩固社区居民分类行为所需要的时间从6个月到2年不等。

 

“垃圾分类显然是一个容易回潮、需要反复巩固的过程。”参与调研的人大代表表示。3月中旬,人大调研组分别到闵行区餐厨资源再生中心调研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到长宁区新锦华调研资源回收、到上航新村调研小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情况。

 

 

这一圈走下来,他们发现,目前各区的生活垃圾分类做法各不相同,垃圾厢房等设施设备也五花八门,基本上都是靠人海战术,可复制可推广的很少。“我们发现,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小区,主要取决于居委会书记等人的因素。”

 

“垃圾分类的确要靠志愿者、党员率先带头、带动,但不能仅仅靠人海战术。” 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崔明华说,各方面普遍认为生活垃圾分类跟禁放烟花爆竹不一样,涉及每个人每一天,光靠人海战术社会成本极高,不可持续,且效果未必能达到预期,必须发挥好技术和组织、机制的整体优势,包括在资源回收分类方面也必须提供机械化设施。比如松江区再生资源利用集散场准备运用简单机械进行可回收物分选。

 

居民对“可回收物”吃不准

 

“易拉罐”属于干垃圾还是可回收物?调研组发现,不少居民扔垃圾时会遇到这样的困惑。

 

目前,各区推行的垃圾分类主要是四分类: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被访的居民也大多认同先行的四分类标准。不过从调研情况看,对于“可回收物”的内涵和外延很难界定,每个居民对此的认识也不同。

 

调研发现,多数居民搞不清楚“可回收物”与“干垃圾”的区别,基本上都是由保洁员把可回收物从干垃圾中分拣出来,或者由居民将可回收物交给废品回收人员或保洁员。而可回收物的回收现状并不乐观,易拉罐、塑料瓶、旧电器等通常被认为属于较为“吃香”的废品在居民环节的回收率并不高。而废品回收人员最愿意回收包装纸箱和废报纸,对于快速增长的快递小纸箱,回收的意愿并不强。即使是回收人员愿意接受的包装纸板箱和废纸,如果废纸市场价格持续走低,这两类可回收物也可能因无利可图而被当做垃圾处理。

 

“强制居民分出可回收物,可能会给后续的执法操作带来很多难点。”在调研组看来,居民生活垃圾采取二分类、三分类还是四分类标准,还需要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尤其是居民意见。一些公司也认为,生活垃圾干、湿、有害和可回收物四分类的方法在实践中存在诸多操作难点,且分类之后缺乏分类处置的设施支撑。也有代表提出,没必要强制居民进行可回收物分类,只要居民干、湿垃圾分开投放,可回收物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从干垃圾中进行分选。

 

衔接好前端、中端和末端环节

 

垃圾分类为什么那么难推行,很大一个原因是,不少居民对垃圾的后端处置持怀疑态度,“我们前端分好的垃圾是否又会混运起来?”

 

调研发现,那些表示因社区垃圾混合驳运、混合收运而不愿意分类投放的群体,如果能够令其相信他在垃圾分类上并没有做“无用功”,即社区垃圾是被分类驳运、分类收运的,其在生活垃圾分类上的正向表现是可以预期的。在积极引导下,这个群体还可以发展成为社区垃圾分类驳运、分类收运的义务监督者群体。

 

 

这就需要衔接好生活垃圾的前端收集、中端转运和末端处置环节。调研发现,现在的收运处置系统侧重于解决垃圾无害化处置问题,而对垃圾分类并不支撑。另外,缺乏布点合理的垃圾分选场所,垃圾收运线路和作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信息技术支撑。

 

针对这些问题,城投集团等公司建议,通过一个信息化平台和“三端”(前端、中端、末端)管理来完善本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的顶层设计。运用信息手段搭建智慧环卫信息化平台,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精准调度、全程管控和动态跟踪,对作业状态、垃圾量等进行实时数据监测和分析,优化作业管理,统筹设施资源。

 

所谓“前端”,管理关键是垃圾厢房和垃圾桶投放要标准化、智能化。“中端”,要升级垃圾收运系统,全面执行分类收运驳运。加快徐浦码头、虎林码头等中转码头扩建和升级改造,建立完善干、湿垃圾中转系统。要规划几个大的干垃圾分选场,实现从干垃圾中分选可回收物,切实提升可回收物中转能力。“末端”,要发挥老港基地全市垃圾托底保障能力,统一规划,统一运营,统一监管,使老港基地真正成为循环产业园,实现多种垃圾协同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路径有待研究

 

居民分出的湿垃圾,最后是如何处置的?

 

3月下旬,城建环保委来到城投集团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实地调研老港基地运行管理和环保措施等情况。调研中,城投集团认为,湿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在技术上尚不成熟,产品也没有出路,湿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时又要面对邻避问题,在目前阶段湿垃圾焚烧处置更可行,干垃圾可以填埋减少臭气和渗滤液,这样既能够确保环境安全,处理成本又更低。

 

在松江调研时,调研组发现,松江区新建村在农村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方面的做法是,村里设置一台小型生化处理机,并对菜叶等农业垃圾集中堆肥处理,但是将菜叶等集中堆肥成本高,周期长,出路又不畅,其必要性、技术路线和成本都需要再研究。

 

而闵行区餐厨资源再生中心对湿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已有突破,技术方式是高温好氧堆肥,产品是有机肥,自去年运行下来,处理技术、环保要求和产品出路都比较可靠。目前该项目设计处理能力为200吨/日,主要用于消纳闵行区的单位餐厨垃圾。二期准备建400吨/日的设施,其中200吨用于处理居民厨余果皮垃圾。

 

“对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路径还要深入研究。”调研组认为,要吸收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完善配套政策,从一体化、标准化、智能化的角度研究构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形成现代化、可持续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